借书记趣久联优配
作者:陈政宏
我一直对阅读饶有兴致,也因此买过不少书。小时候只要看到书的封面精美或者书名有趣,二话不说就买回家。于是,买回来的书越来越多,一本又一本精致美观的书,从书架蔓延到地板,几乎把房间的角落都占据了,甚至枕头底下冒出一本书都不见怪。
但买来的书当中,我只对两类书籍感兴趣,即百科全书和游记,其他的多数只是在买回的兴头上浏览一番。有的书甚至从买回来那一刻起,就被束之高阁,成了房间里、书柜上的摆设,待到闲来无事想起它时,书已经静静地在某个角落里躺了好长时间。
在不断成长之中,我慢慢意识到,如此买书却不尽读似乎过于奢侈,于是在同学的“影响”下学会了蹭书。去到书店久联优配,在一册册试读本中,拿起一本喜欢的,找个静谧的角落席地而坐,尽情浏览翻阅,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假期的时候也经常一连好几天泡在书店蹭书。但好景不长,不知是不是因为读的书多了,我生出了傲气和清高,也学着书本里的人物以“读书人”自居,对这种只蹭不买“有失体面”的阅读方式总觉难以接受,于是便断绝了蹭书习惯。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念头的确幼稚,却也终究不复对蹭书的热情。
在学校里,我逐渐习惯了借书。那时班主任很注重培养阅读氛围,在她的推动下,一个别出心裁的读书角诞生了。在教室的尾端,有两个木架摆满旧书,书脊上都贴着红标签,十分引人注目。我常常流连于读书角,不仅在其中翻看,而且借阅了许多读物。借书回家总有一种仪式感,在满怀期待中摩挲着书皮,轻轻地翻开第一页,大致浏览一遍内容,第二天再依依不舍地还回去。那时候我心生感悟:还是借书好啊!后来,我不仅在学校借书,还向邻居借、向同学借、向长辈借、去图书馆借……借书,总是乐此不疲。
我喜欢借书,手中翻着借来的书,沿着指尖翻过纸间,可以体验阅读旅程。有些书里留有咖啡渍或是饼屑,于是前人的阅读习惯也就一目了然。偶尔看到书中有前人留下的字迹,也许某一句画了线,也许某一页折了一个小“耳朵”,于是眼睛不免也在那一页停留得久一些。似有一种与之对话的感觉,这一刻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阻隔。
有些借来的书年份久远,纸张略显泛黄,充满了年代感。在翻页之时,邂逅书里一只书虫,躯体已经干瘪,深深嵌进纸张。虫与书化成一体,真是让人不知所措,只好飞快读过那两页,却又忍不住多看其几眼。这副夹杂在书中的躯体,能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说实在的久联优配,有的书借回来时封面已破烂不堪,但是这些文字、书中的细枝末节在我心中重放生机,只要是自己没读过的书,文字永远是崭新温暖的。有时候感叹:借书有期限,反而叫人格外珍惜这短暂的缘分。
“春声”专栏征稿启事
“春声”专栏立足阳春,面向全国,意在搭建一个文化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现诚邀社会各界文化专家、学者、网络作者、学生赐稿。
稿件内容包括文艺精品展示、文化热点解读、文化知识普及等内容,可涉及自然地理、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历史文化、名人掌故等方面,以散文、随笔为主,一般不超过1200字。
稿件内容要求原创,主题健康,积极向上,不得抄袭、套改,谢绝AI生成。来稿请以电子版本形式发送至邮箱ycbs@263.net,并注明“春声稿件”。稿件一经采用,稿酬从优,请作者在文末附上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开户银行支行名称及账号等信息。
编辑 植东方
审核 刘迪
终审 张萍
久联优配
九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