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希配资
岭南盛夏,生机勃勃。在电白区林头镇的千亩果园里,沉甸甸的龙眼挂满枝头,金黄的果实在阳光下泛着蜜色光泽;而数十公里外的观珠镇沉香种植基地,黝黑的香农正小心翼翼地为沉香树“开香门”,乳白色的香脂在刀痕处缓缓凝聚。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物产,却在北纬22°的沃土上完成着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作为电白区两大特色产业,龙眼与沉香不仅共享着这片土地的阳光雨露,更以“果中珍馐”与“香中君子”的双重身份,共同书写着岭南农耕文明与香道文化的传奇。
同脉同源:
北纬22°的自然厚礼
翻开地图,电白区正处在北回归线以南的黄金纬度带。这里年均气温23℃,年降水量达1900毫米,红壤土层深厚且富含硒元素,独特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眼喜温忌寒,沉香爱湿怕涝,电白的气候像是为它们量身定制。”从事农林研究四十余年的茂名市农业农村局技术员李毅坚站在果园里,手指划过饱满的龙眼果穗,“你看这果肉的含水量、糖度,还有沉香木的油脂密度,都是别处难以复制的。”
这种地理禀赋的稀缺性,在观珠镇葛山村体现得尤为明显。村子既有龙眼种植的百年传统,又是新兴的沉香种植示范基地。村民的果园里,龙眼树下套种着三年生的沉香幼苗,形成“上有鲜果、下有香材”的立体种植模式。“老祖宗传下来的地,既能长甜果,又能出香木,这是电白土地才有的本事。”村支书摘下一颗石硖龙眼,果皮裂开的瞬间,清甜的果香与不远处沉香苗散发的淡淡木质香在空气中交织。
据电白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全区现有龙眼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超6万吨,其中储良龙眼以果大肉厚、甜度高达23%而享誉全国;沉香种植面积达14.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沉香产销基地。“从纬度上看,北纬22°线穿过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不少,但同时盛产优质龙眼与沉香的,电白是其中的佼佼者。”李毅坚拿出一份卫星遥感图,图中电白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高达80%,“生态保护得好,物产才有底气,这两种作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在这片土地上相互滋养。”
地理标签的独特性,更体现在产业链的深度交融中。在电白区,龙眼深加工车间与沉香精油提炼厂加班加点生产。“龙眼加工产生的果壳、果核,经过发酵处理后是沉香树的优质有机肥;而沉香木加工的边角料,能制成熏香与龙眼蜜搭配的礼盒。”区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每年可消化废弃物1000多吨,让“同一片沃土”的馈赠得到最大化利用。
山海交响:
从枝头到香案的生命旅程
清晨五点,旦场镇龙眼种植户林秀娟已挎着竹篮穿梭在果林间。“今天要摘500斤鲜龙眼,赶在中午前送到珠三角的商超。”她指尖轻转,一颗饱满的储良龙眼便落入篮中,果皮上还带着晨露的清凉。从枝头到舌尖,电白龙眼的旅程通常不超过24小时,冷链物流车沿着沈海高速疾驰,将这份清甜送往全国各地。
楠希配资
与龙眼的“鲜”不同,沉香的旅程需要时间的沉淀。在观珠镇的沉香工坊里,65岁的香农王木生正用特制的刻刀为沉香木修型。“这棵树已经‘结香’五年了,要等油脂完全凝聚才能开采。”他手中的沉香木呈深褐色,断面可见细密的油脂线,“好的沉香要经历风雨,就像做人要经得起考验。”从“开香门”到“采香”,再到窖藏、打磨,一块优质沉香的诞生往往需要十年以上。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节奏,在电白的土地上和谐共生。每年七八月龙眼丰收季,恰逢沉香开香的关键期,田间地头既有采摘龙眼的欢声笑语,也有香农们专注作业的沉静身影。“忙完白天摘龙眼,晚上就去照看沉香树,一天也不闲着。”林秀娟笑着说,家里的收入一半来自龙眼,一半来自沉香,“一个来得快,一个走得远,搭配着来心里踏实。”
这种“快与慢”的平衡,正是电白产业智慧的体现。区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龙眼+沉香”的融合发展,不仅建设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园区,还打造了“电白双宝”区域公共品牌。在2023年茂名农业博览会上,电白展区的龙眼鲜果与沉香线香组合礼盒一经亮相便被抢购一空,“一颗甜果润喉,一缕雅香静心”的宣传语深入人心。
人文共辉:
穿越千年的自然对话
在电白,龙眼与沉香都有悠久的栽种加工历史。龙眼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团圆”,家中办喜事,电白人大多会煮一锅龙眼糖水,寓意“团圆美满”。“我们叫它‘桂圆’,‘桂’与‘贵’谐音,‘圆’是圆满,送礼、待客都少不了它。”区文广局负责人说,当地还保留着“龙眼树下话家常”的习俗,夏夜乘凉时,长辈们会给孩子讲“龙眼仙子”的传说。
沉香则承载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电白沉香博物馆里,一座依据北宋宋徽宗《听琴图》制作的雕塑,展示宋代文人雅士品香论道的雅致场景,见证千年沉香文化的传承发展。“沉香被誉为‘君子之香’,香气清而不浮,醇而不烈,正如君子之风。”香道师梁日荣介绍,电白的“沉香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制香、熏香到香席礼仪,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东方美学的智慧。
当龙眼的清甜邂逅沉香的醇厚,便碰撞出独特的人文意境。在电白人的节庆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庭院里,茶艺师冲泡着龙眼蜜茶,香道师点燃沉香线香,宾客们一边品尝鲜果,一边静观香云缭绕,仿佛穿越回古代文人的雅集。“这种体验很奇妙,吃的是人间烟火,闻的是世外雅韵。”来自广州的游客周女士说,她特意带着孩子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
这种文化融合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当地中小学开设了“龙眼与沉香”特色课程,孩子们在种植体验中了解农耕文化,在制香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年轻设计师将龙眼与沉香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开发出沉香书签、龙眼纹样丝巾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物件。“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让更多人知道电白不仅有好物产,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芳芳说。
未来可期:
双轮驱动的振兴之路
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数据显示,电白区从事龙眼和沉香产业的农户超过8万人,较五年前增长了近两倍。“以前种龙眼只能卖鲜果,现在能加工成龙眼干、龙眼酒,附加值翻了几番。”林秀娟算起了增收账,家里的三层小楼就是靠这两项产业盖起来的,“明年打算再承包10亩地,扩大种植规模。”
面对未来,电白区已绘就清晰的发展蓝图:到2026年,将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同时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要让电白龙眼和沉香走向全国,更要让它们成为讲述中国农耕文明的鲜活载体。”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夕阳西下,王木生收起刻刀,将一块刚修好的沉香木放在鼻尖轻嗅,远处传来龙眼收购点的欢声笑语。北纬22°的晚风拂过,带着龙眼的清甜与沉香的醇厚,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久久回荡。这是自然的馈赠,是时光的沉淀,更是电白人民用勤劳与智慧谱写的新时代传奇。
楠希配资
文/通讯员 青穗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朱昭君
初审:钟镇聪
审核:柯柱基
来源:电白区新闻中心
九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